今年以来,中东地区“和解潮”正进入快车道。不仅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中国斡旋下宣布复交,叙利亚也重返阿拉伯国家联盟,也门和平进程出现积极进展……随着中东形势演变站在新的关键路口,地区国家治理正在发生哪些变化?中国又该如何趁势推进中东外交?6月17日,第七届上海中东学论坛“百年变局下中东地区治理与现代化道路”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,来自全国主要中东问题研究机构的近100名学者就中东治理、中国中东外交、中东现代化道路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。

与会学者认为,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,国际形势动荡变革期、中华民族复兴关键期、中美战略博弈相持期三期叠加。在此背景下,中东地区也在经历深刻的“历史之变”和“时代之变”,地区的重要性正进一步凸显。

有学者指出,中东地区近期涌现的“和解潮”,反映出中东地区正在发生的一系列积极变化。随着美国一超独霸的时代结束,中东各国对地区的思考也愈发深刻。地区国家战略自主意愿上升,正寻求新的外交平衡,试图塑造地区新格局。安全与发展也成为地区国家关注的重点因素。


【资料图】

与此同时,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战略互信也在不断深化。中东是中国伙伴关系高度集中的区域,中国已和5个中东国家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,与9个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,与土耳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,与以色列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,并与21个阿拉伯国家、土耳其、伊朗及阿盟签署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文件。

在此背景下,中国中东外交也进入新时代,开展了一系列主场外交和斡旋外交。有学者指出,近期中国在中东做成了四件大事,包括去年底召开首届中国-阿拉伯国家峰会,今年3月中方促成沙特阿拉伯与伊朗实现历史性和解,推动叙利亚5月重返阿盟,以及6月接待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访华。

其中,不少与会学者就将沙伊和解视为近年来的里程碑事件,认为这让中国在地区的影响力显著提升。学者认为,这背后有三方原因:中国发展壮大后,在中东地区扮演有担当、负责任的角色;美国长期挑拨离间、制造矛盾、干涉地区事务的做派在中东人心尽失;随着阿拉伯国家及其民众的觉醒,和平、发展、合作已成为共同期盼。

与会学者还指出,随着中东地区治理出现新特征,面临新任务,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、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,促进“一带一路”与中东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相对接,也为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,在地区国家中引起积极反响。

学者认为,未来中国应趁势推进中国中东外交,继续做地区国家可靠的经济伙伴和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推动者。不过需要指出的是,和解进程在推进途中难免会出现波折和反复,中国也将面临更高期待和更多挑战。

此外,随着中东历史发展、中国与中东关系进入新阶段,中国的中东研究也进入了新阶段。与会学者认为,需要以新变化为契机,推动全球发展倡议、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实,加快构建中国中东研究自主知识体系,不断提升中东研究水平。

此次论坛由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、中国中东学会、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中心、上海社科院西亚北非研究中心、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共同主办。

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、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三局副局长余伟、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陈东晓,中国中东学会会长王林聪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。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司长王镝为大会做主旨报告。

(编辑邮箱:ylq@jfdaily.com)

栏目主编:杨立群

文字编辑:杨立群

本文作者:裘雯涵

题图来源:视觉中国

图片编辑:徐佳敏

推荐内容